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,坚持以美育人、以文化人,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。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深化美育教育改革,并在课程思政的理念指导下,形成“融思于美,以艺促德”的美育新局面。
创新美育教育理念
借助美育教学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先天相通的优势,打破当前美育教育普遍存在的重“艺”轻“德”的不足,在“课程思政”的理念指导下,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时代精神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美育教育,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、符合当下时代特点的、兼具“人文、艺术、思想”的创新性美育教育理念——“融思于美,以艺促德”。
在美育教育中,通过拓展培育,加强美育的德育属性,将艺术审美与中国传统文化、时代精神、爱国情怀、民族魂等融为一体,将增强审美意识与提高人文情怀并行,让学生接受“艺德互促”的新时代美育教育,内化美育认知,提升美育情感,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学习兴趣的同时,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、爱国情怀。
整合美育教育资源
文化是情怀和记忆,更是传承和创新。我校将文化与艺术相结合,在美育教育中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。
学校整合校内外优质美育教学资源,构建“自然”美育和“人文”美育。结合当地的自然文化,以春秋淹城、孝道园、自然村落、红色基地等自然资源为基础,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,打造春秋战国文化、中华孝道文化、绿色发展文化、红色爱国文化的“自然美育”。
学校引入地方非遗文化,打造“人文”美育。精心培育以“大国工匠”为核心的美育文化,打造“常州梳篦”、“留青竹刻”、“宜兴紫砂”等大师工作室,将非遗进校园落到实处。在大师工作室的引领、带动和辐射作用下,积极开展带徒传技、文化传承、技术创新等工作,培养学生崇德尚艺的美育情操和技艺,潜移默化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育教育过程。以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灵,用非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,让学生在学习非遗制作技艺的同时,学习工艺大师们追求完美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以艺促德,将本土非遗传承与发展推向新高度。
探索美育教育模式
近年来,基于美育教育的特点,我校建设了一批形式新颖、内容丰富的创新性美育在线课程,如《音乐与中国文化》,这些课程将“美”的形式和内容,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,作品中蕴含的审美思想、时代精神、爱国情怀、民族精神等融为一体,拓展了美育教学内容,增加了美育教育的延续性。借助各类智慧教学辅助工具,探索构建了网络化、数字化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美育教育新模式。
在线上教学平台中,以融‘思’与‘美’,以‘艺’促‘德’为理念,以优秀艺术作品为载体,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,深挖艺术作品中的思政元素,采用微电影、短视频、综艺节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,制作兼具“趣味性”、“艺术性”、“人文性”、“思想性”的美育教学资源,与传统美育教学形成互补。线上教学资源,打破了时空的学习限制,拓展了学习内容,丰富了教学手段,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和地点,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门类进行学习。在轻松的氛围中提升艺术素养,在审美的熏陶中增强文化自信。
在线下教学中,以传统课堂为重点,以实践活动为延伸,夯实美育基础教学。在课堂教学中,以“一作一品”为形式,以特色课程内容为载体,以“讲-赏-知-做-促”五阶段的教学为路径,利用信息化技术,把立德树人贯穿到美育教育全过程。在教学中,老师对每一个艺术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讲解——“讲”,引导学生学会用多元化的视角进行赏析——“赏”,学生逐渐掌握作品的艺术内涵、文化内涵、精神内涵——“知”,并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将理论内化——“做”,最终提升审美素养,增强文化自信——“促”。
完善美育教育机制
根据学校实际情况,针对学生美育的实际需要,逐步完善课程教学、实践活动、校园文化“三位一体”的美育教育机制。
学校构建了以审美能力培养为核心、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、以德育提升为目标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美育课程体系:在师资上,形成由“校内教师+校外专家+非物质传承人+专业演员”等组成的教师群,借助多元化的师资助力美育教育;在形式上,形成“限定性选修课+任意性选修课+专家讲座+互动直播课”的课程群,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的美育课程;在资源上,形成“校内资源+社会资源”的共享群,建设了校内外美育实践基地,成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生艺术社团,构建了艺术实践与高素质人才养成相结合的叠加模式,组织开展各类艺术创作、主题艺术节、美育志愿服务等艺术实践活动,在实践中将美育和德育融通,让学生在艺术的实践中将审美内化,将思想升华。
学校开展了系列主题美育进校园活动,通过艺术讲座、艺术展演、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,为学生美育创建多元化实践活动平台。以学校实际情况为基础,结合当地文化,形成“每月有主题,每系有组织,每班有特长”的校园美育风尚,充分展现美育教育成果,营造富有传统文化韵味、格调高雅、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。
(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王伟 供稿)